近年来,我区基层文化事业迅速发展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、文化队伍不断壮大、文化活动频繁活跃,对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 一、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(一)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,管理机制不断规范 随着文化建设重要性越来越凸显,中央、自治区、市对区文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,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,尤其是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,我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,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。目前,我区已建成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1个、图书馆1个,各镇、街道综合文化站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、村文化室功能完善、设备齐全,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建设和免费开放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东胜区少儿图书馆支中心为中心辐射各镇、街道办事处,并实现了全覆盖;在人口密集区设立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4台、爱心图书接力站1处、图书馆分馆16处、图书基层服务点9个、社区图书阅读角10个,机关图书流动点7处、图书基层服务点9个、草原书屋26个、万村书库4个,流动汽车图书馆1辆。 各镇、街道办事处都能将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并加强规范化、制度化建设。一是配套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专项建设资金,做到专款专用。二是先后从文化系统抽调37名年富力强、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到各镇、街道担任文化站长、副站长,确保各镇、街道办事处文化惠民工作有效开展。三是制定了各项文化工程管理制度,确保规范管理,做到资源共享。四是健全了管理机制,形成区、镇街道办事处、村(社区)三级文化管理网络,为开展文化活动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(二)基层文化队伍逐步壮大,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.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,东胜区文化局大力实施“人才兴文”战略,创新工作体制机制,优化干部岗位结构,加大文化艺术人才引进、盘活、培养和使用力度,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队伍在人才强区、人才兴文中的能动作用,为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。截至目前,我区文化从业人员303人,其中艺术业95人,图书馆业85人,群众文化服务业71人,文物业6人,文化行政主管部门46人。 2.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以“万家乐”元宵文化节、文化旅游节为切入点,“由点到面”(即将分散的活动串联起来),抓品牌重影响、抓特色重带动、抓规模重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新路子,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最直观、最生动、最具活力的体现。2014年“万家乐”元宵文化节期间十五项特色主题活动、五项传统文娱活动、四项特色展览活动、三项文体活动异彩纷呈,吸引了我市及周边地区群众30万人踊跃参与,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第六届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50项特色文化活动,组织各类公益演出282场次,使广大市民能在平时经常性地欣赏演出,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化。 二、存在问题 (一)对文化惠民工程认识还不够高 各镇、街道办事处对文化惠民工程重视程度不一,发展不均衡。有的镇、街道在如何处理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上,缺乏战略眼光、长远意识和危机意识,存在“一手硬一手软”现象。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后,有的不能得到有效发挥,有的形同虚设,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。 (二)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及高层次人才缺乏 近年来,东胜区文化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显著提高,但总量仍偏少,高层次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明显缺乏,基层文化单位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或学历低现象普遍,除文艺院团演员、演奏员多为科班出身外,文化馆、图书馆、文管所、文化站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非科班出身,专业基础知识欠缺。 (三)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 各镇、街道有组织、经常性的文化活动虽然开展得较多,但是也主要集中安排在各种节庆日、民俗日,活动形式、活动内容比较单一,缺乏创新意识,推向市场困难,仅仅停留在了政府主导、自娱自乐上。 (四)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各镇、街道每年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经费十分有限,制约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、活动开展和文艺人才队伍培养。有的镇、街道在各项文化活动开展被动应付的多,没有形成自主自发,创造性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生动局面。 三、加快发展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(一)加强领导,提高对文化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度重视“文化软实力”的作用,做到发展经济和繁荣文化两手抓、两手都要硬,将基层文化事业纳入镇、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,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,纳入财政支出预算,纳入干部政绩考核,积极构筑“充满活力、独具特色”的基层文化建设新格局。 (二)加强队伍建设,积极探索文化工作的新机制 一是进一步健全镇、街道、村(社区)文化机构,配备文化专职干部,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。二是强化区、镇、街道、村(社区)三级文艺队伍网络建设,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。三是挖掘和培育群众文化才能,对15支特色民间文艺表演队提供全方位支持,使其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。 (三)发挥载体作用,积极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在抓好“送文化”活动的同时,更加注重“种”文化工作,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,组织开展丰富多彩、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。二是加强文化惠民工程规范化建设,强化服务职能,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,使大型、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、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,让群众就近、方便地参加各类文化活动。 (四)加大资金投入,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、市级项目资金,解决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,要建好、用好、管好文化基础设施。同时,加大文化惠民工程资源整合力度,有序推进各镇、街道办事处、社区、村文化室资源共享,不断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。
|